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账号
密码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搜索
搜索
热搜:
流弊前台妹子走红
沉沦的校花
美女老虎机
无内丝袜美臀
诱人美腿
777老虎机
Portal
免费开户
BBS
城事
新闻
爆料
公益
汽车
美食
旅游
婚嫁
亲子
社区
论坛
博客
活动
美女
摄影
情感
理财
健身
房产
影音
消费
骰子游戏
色子游戏
拉面妹子
大话骰
分类
快乐赛车
博雅棋牌
比分推荐
皇冠比分
足球竞猜
竞彩推荐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777老虎机
»
免费开户
›
丝袜美腿潮
›
旗袍女神
›
艺术开卷|艺术中的忘时之物与“时间突围” ...
东莞狼友
划拳技巧
二八杠绝技
大话骰
骰子游戏
色子游戏
激速重机
金牛趋势
终于找到了完整版丰
春天养颜黄金时节,
中国独有的温泉蛇为
医生不再遮掩:“下
又酷又炫的60张线描
花丝镶嵌:宫廷千年
小寒来了!养生防病
返回列表
查看:
613
|
回复:
0
艺术开卷|艺术中的忘时之物与“时间突围”
[复制链接]
kk123
kk123
当前离线
积分
189125
6万
主题
7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89125
发消息
发表于 2023-11-25 21:34:3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中国艺术重视生命境界的创造,追求形式之外的意趣,要在变化表相中表现不变的精神,时间性超越便是艺术家最为重视的途径之一。“四时之外”四字,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灵魂,也是造成中西艺术内在差异的本质方面。
北京大学朱良志教授新书《四时之外》近期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图书从时间和历史入手,梳理中国艺术的基本如何保养眼部皮肤念,丰富了“生命超越美学”的内涵,打开了足与西方哲学和艺术对话的新天地。澎湃艺术特选刊第十五章《忘时之物》,以飨读者。
在中国很多诗人艺术家看来,人与世界上的一切存在一样,都受到时间的挤压。春兰秋菊,夏荷冬梅,人们日日相伴的花木,都是“时物”,在时间过程中展开,经历生成变坏,即使长寿之物像古松,朝华夕替的短暂之物如木槿、牵牛花,都和人的生命一样,会永远消逝在时间长河里。其生也灿烂,其衰也堪怜。人们面对这时间之物,无法不引起生命存在的思考。
超越时间对生命的压迫,将人在时间车轮碾压下的呻吟,转换成超然的语言,焕发此生的力量,成了中国艺术的重要主题。中国很多艺术家追求松风竹韵的情趣,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要从这些相依为命的“时物”中获得力量,做“时间的突围”。
郑板桥给一位朋友画竹,题跋说:“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移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写三物与大君子为四美也。”他画一种不为时间左右的精神。
恽南田有一幅岁寒三友图,绘蜡梅、天竹和大叶松,题跋云:“岁寒图三友,予独爱此三种,每取绘图。曾得句云云。诗讽叹后凋,正不必升庾岭、跻嶰谷、望徂徕,然后称其标致也。当元阴穷律,元冰坼地之时,独表贞素之华,不为雪霜所剥落,易曰‘龙德在隐’,庶几近之。”他画的是与物相依为命的感觉,共历人生的“寒冬”,共度生命的“残年”。画物,是在画自己,画自己要从时间中解脱的愿望。这种表现方式显然超越了一般以德性比物的思路。
古有忘忧草的说法,对于中国很多诗人艺术家来说,这些“时间之物”,也是“忘时之物”—— 一剪寒梅,几片红叶,缺月挂疏桐,风击筼筜声,抖落出一天绿意的芭蕉雨,琴罢倚松玩鹤、直与天地一体的境界,都使人忘怀所以,歌啸出地,人似乎从时间的牢笼中脱出,历尽岁寒而不改容颜,驰骋于万古之原。
图 1 [ 清 ] 恽寿平 花卉册八开之一 绢本设色 29.9cm×22.2cm 上海博物馆
这里通过几种与物绸缪的实例,来谈传统艺术中所潜藏的微妙用思。(图1)
一、听 松
松,中国艺术最喜爱表现的对象之一。山水画的独立,与古松密清纯校花沦为胯下玩物分。唐人好画古松,王洽、项容、张璪、毕宏等水墨发明者,都是古松画家。两宋以后此风绵延性感小护士。古松是盆景的主角,而园林花木布置中,古松也占突出位置。
说到松,自然使人想到:松树是千年贞木,翠鬣苍鳞,霜皮雪干,夭矫离奇,所谓万载苍松古,不知岁月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古松是坚贞人格的象征;古松还是名士风度的象征,魏晋时期,李元礼谡谡如劲松下风,嵇叔夜岩岩如孤松独立,都是传诵千古的典范;高松无凡声,旷士无近想,古代文人有“乔松如云,舞鹤在侧”的说法,高出世表,不同凡响,人与古松往还,滋育独特的精神境界;等等。
松所以言“古”者,乃因其是一种“时间之物”。中国艺术家喜欢古松,多是由时间因素推动的。明李日华有题画松诗云:“皮香老龙骨,针短定僧髭。何必问年岁,知生盘古时。”松柏常青,古人以为“寿物”,人们祝寿时常画此相赠。古松,在中国古代等同于时间绵久的祝福语。
但是,颖悟的人知道,既然是时间之物,就不会长存,松也会衰朽,也会消失。
(一)不漏
古代诗文艺术中的松,常与一个字有关,就是“听”。听松,是古代文人崇尚的境界。中国古人感受时间,往往是“听”出的。
中国人的时间如何保养眼部皮肤念,与音乐联系在一起。古代中国流行以“葭管飞灰”判断节候的方法,取十二律管,按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音律排列,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的方位相对应,每到欧美夜店的一个节令,相应有一管飞灰,以此来确定节候。通过音律变化的节奏,来判断节气。
而计量一日十二时辰的滴漏方法更突出“听”的特点。一夜分五更,漫漫长夜,铜壶滴漏计时,那些不眠人,听着滴漏声,也充满了岁月飘忽的感叹。梁武帝《子夜四时歌·冬歌》云:“一年漏将尽,万里人未归。”除夕的夜晚,远在万里之外的人未归,突出人生的漂泊际遇。
听松,是一部有关时间的清曲。白居易《同钱员外禁中夜直》诗云:“宫漏三声知半夜,好风凉月满松筠。”夜深人静,松风凉月下,听出松的“古”意,搅动满腹清思。画家金农说:“画松须画声,声从风生……”似乎这特别的物,就是用来给人听的。
诗人艺术家通过古松,听出“太古音”,在“漏”中听出了“不漏”。
“太古音”,是“不漏”的,是那种如何美白嫩肤时间来记录的节律,不因时而变的真实声音。它是烦恼中的觉,喧嚣中的静,河水皱中的不皱,波翻浪卷大海的不增不减。
赵孟《题洞阳徐真人万壑松风图》诗云:“谡谡松下风,悠悠尘外心。以我清净耳,听此太古音。”“太古音”,这无时间的存在,乃是“吾心”,或者说是“无漏”的真性。如前引明末徐上瀛《溪山琴况》“古”况所言:“一室之中,宛在深山邃谷,老木寒泉,风声簌簌,令人有遗世独立之思。此能进于古者矣。”“古”,即是人的真性。又如石溪诗所言:“数声清磬是非外,一个闲人天地间。”浑融于天地,便是太古境界。
戴熙《题小幅山水》诗云:“万梅花下一张琴,中有空山太古音。忽地春回弹指上,第三弦索见天心。”听时心,由知识攀缘心主宰,受时间之“漏”支配。而觉悟人,超越“听时心”,发现“太古音”,那种活泼的、有意味的生命本相,花自无言,人淡如菊,心随琴声,会归于无边苍穹。此为春回,此得天心。天心者,本心也,真性也,此为“不漏”。
图 2 [ 宋 ] 夏圭 松溪泛月图 绢本设色 24.7cm×25.2cm 故宫博物院
如清初查士标的艺术,似乎就是为这“太古音”而设。古松是其山水画的主要表现对象。他说:“长松翠荫三多树,细涧清流上下泉。一个茅亭春寂寂,有诗如画日如年。”苍松的世界是无时间的存在,臻于太古,加入大化流转中。他有题画诗云:“听松是何年,画松是此日。有声与无声,请向画中识。”画松,静听松声,由有声而臻于无声,一切都自在兴现,水自流,云自飘,我与世界融为一体,我在“此日”——当下此在觉悟中,融入万古苍莽里。(图2)
(二)无年
《庄子·逍遥游》谈小大之辨:“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在一些艺术家看来,古松就如同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得年之长,所谓“蛟皮隺骨紫龙髯,丘壑埋根结大年”。古松,具有“大年”之特性。然而,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如大年,小大相较,属知识之分别。在很多艺术家看来,古松的“大年”特征,与其说助长其渴望永恒的痴想,倒不如说粉碎了人们追求无限的执念,启发人超越时间、超越永恒的思考。
沈周是一位画松高手,他题画松诗说:“老夫惯与松传神,夹山倚磵将逼真。青云轧天见高盖,苍鳞裹烟呈古身。我亦不知松在纸,松亦不知吾戏耳。吹灯照影蛟起舞,直欲排空掉长尾。待松十丈岁须干(千),老夫何寿与作缘。不如笔栽墨培出一笑,何问人间大小年。”
沈周画古松,松带着他作生命狂舞,古松入云是他性灵的腾踔,老干横斜是他生命的恣肆。狂舞清影里,渴望永恒的念想荡然无存,哪里有大年小年的计较,哪里有自我与古松的相对。他感到,十丈古松也是幻耳,笔墨写之都是嬉戏。他与松有这样的生命际会,才是最为重要的。他在此“寿物”中看到另外一种精神气质。
这样的思想在陶渊明那里就已被触及。抚孤松而盘桓,几乎是渊明的象征。渊明并非援古松谈不朽和坚贞,他在孤松下“盘桓”出的是: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化之流中,海可枯,石可烂,何况一种树木!他有《拟古九首》其四云:“松柏为人伐,高坟互低昂……”坚固如松柏,也是惨烈世相的牺牲者。又有《连雨独饮》云:“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人称古松为乔松,乔者,古老也。其实,天下无一物可永在,即使像乔松这样的长寿木,也只是存在时间相对长一点而已。追求时间的永在,是人之痴念。无限,不是外在的握有,只能在随运任化中实现。(图3)
图 3 [ 元 ] 吴镇 双松图 绢本墨笔 180cm×111.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中国艺术家取云霞为侣伴,引古松为知心,云说变,松说不变,在变中说不变,在不变中说变,进而超越变与不变。如查士标画松,着意的是云,他题画松诗云:“老木无今古,修筠自浅深。谁能浑色相,一写白云心。”古松与白云同在,这样的境界,是真性的敞开。古松如古佛,落落自随缘,这千年万年之物,所彰显的不是永不衰朽,而是不随时而变,有“底定”之本色。
中国艺术家往往在松下创造他们的寂寞世界。寂寞者,忘时忘物也。园林艺术家说,墙内有松,松欲古;松底有石,石欲怪。这里当然有松柏后凋的比德意义,但在文人园林中,又多将其作为“对着绵久说人生”的风物。以古松独立为背景,在流水潺潺、燕羽差池的变化世界中,说不变的故事。寺如何保养眼部皮肤园林,多在古松掩映中,所谓道院吹笙,松风袅袅;空门洗钵,花雨纷纷:以松风袅袅的太古之音为背景,来看眼前的花雨纷纷。
画僧担当咏寺前的古松,有《传衣寺古松》诗云:“法物何愁朽,千秋此一枝。身癯因土瘦,色淡为春迟。有骨才堪老,非枯不见奇。活龙来与斗,牙爪两堪疑。”古松成了传道的法物,以千秋一枝来示现真实。陈从周先生特别强调文人园林中白皮松的地位,这博雅斗地主凡的松树,几乎就是永恒的象征物,伟岸高耸,树干上满布白色痕迹,斑驳陆离,恍若永恒之目,斥退人们追求绵久的妄想。
文徵明一生喜画松,画松几乎是其绘画的标志。他有两卷《真赏斋图》,就是古松与假山的合奏。他有题画诗云:“青山列嶂草敷茵,六月奔泉过雨新。坐荫长松漱流水,岂知人世有红尘。”“古松流水断飞尘,坐荫清流漱碧粼。老爱闲情翻作画,不知身是画中人。”他画古松,着力创造一种永恒静寂的境界,表现其苍古之态,突出“非时间性”特征。(图4)
图 4 [ 明 ] 文徵明 松石高士图 纸本设色 29.2cm×59.8cm 1531 年 天津博物馆
文徵明有《幽壑鸣琴图》,作于1548年,画松下鸣琴,松风涧瀑相伴。题诗云:“万叠高山供道眼,千寻飞瀑净尘心。凭将一曲朱弦韵,小答松风太古音。”琴答松风,心存太古,人与宇宙永恒契合一如。古木清泉,高阁幽坐,如同拉起了一道屏障,将岁月隔去,将尘氛荡去,将一切外在喧闹都除去,唯留下这清净的初心,呼应那太古之声,正是:山作太古色,人是羲皇人。
(三)松涛阵阵
松涛阵阵,真如日本俳句圣手松尾芭蕉所说,是“无上尊贵的山顶松风”,它彰显的是人与世界“共成一天”的境界。此中哲思,在有关音乐“移情”的古老传说中就寓有伏笔。(图5)
图 5 [ 宋 ] 李唐 万壑松风图 绢本墨笔 187.5cm×13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三千多年前,伟大的音乐家伯牙随老师成连学琴,学了很多年,就是没有达到心神会通的境界。成连说:“我没有办法带你达到很高的境界,不如让我的老师来教你吧。”他将伯牙带到海边,让伯牙等候,他去请老师。伯牙等啊等啊,就是不见老师以及老师的老师来,他看着茫茫大海,放眼绵绵无尽的松林,不由得拿起琴来弹,琴声在山海间飞扬,在天地间飞扬,汇入松涛阵阵中。他忽然明白了老师的意思——成连所介绍的这位老师就是天地宇宙。音乐不是简单的艺术,而是与天地宇宙晤谈的工具,他向着茫茫大海诉说着寂寞,向着涛声阵阵传递着忧伤,这时,他与天地之间的界限突然间消失,像一只山鸟,浴着清风,沐着灵光,在天地间自在俯仰。
数千年后,邓石如“新篁补旧林”朱文印印款描绘的,就如同伯牙感受的境界:
癸卯秋末,客京口,梅甫先生属作石印数事,时风声、雨声、潮声、涛声、欸乃声,与奏刀声相奔逐于江楼。斯数声者,欧阳子《秋声赋》中无之,爰补于此石云。
明中期以来,石印流行,印者特别重视刀起石落的感觉,听那奏刀石间的声音,如庖丁解牛的“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庄子·养生主》),新篁和旧林、过去与当下、天地宇宙与渺小的自我融为一体,刀声然,涛声依旧,莫不“中”天地自然之音,人优游于无时无空境界里。生命的“新篁”加入世界的绵亘“旧林”中去了。(图6)
图 6 [ 清 ] 邓石如 “新篁补旧林”印并款
沈周有诗云:“松风涧水天然调,抱得琴来如何美白嫩肤弹。”携来一把琴,坐于松下,援琴欲弹,忽听松涛阵阵,飞瀑声声,竟然忘记了弹琴,自己融入了世界的声音中。《二十四诗品·典雅》中描绘的“眠琴绿阴,上有飞瀑”也是此境,枕琴看飞瀑,琴未打开,天地为之弹奏,融入松涛阵阵中。
石溪有幅山水,自题云:“携琴就松风,涧之响者,皆自然之音,正合类聚。悟而作此。”他画的是融入松风的境界。
松风,乃是天籁的代名词。万壑松风清两耳,九天明月净初心,松涛太古,明月初心,其实就是要人放下知识、情感等粘滞,同于自然节奏。松涛—音乐—本心,这是中国艺术沐浴松风的逻辑。戴熙画大幅双松,题云:“似有松声出画屏,太阴雷雨黑沧溟。人间未洗筝琶耳,自作寒涛且自听。”在生生灭灭的跌宕里,谛听表相背后的声音。
二、玩 菊
《礼记·月令》说:“季秋之月,菊有黄华。”秋色美好,菊为之主。一种本来平常的花卉,在漫长的历史氤氲中,被赋予博雅斗地主凡的内涵。《离骚》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以餐菊这一奇异的动作表达“内美”的理想。菊居寒而不衰,淡然自在,晚开晚谢,所谓菊者,花之隐逸者也,有“后先之志”,引发包括诗人艺术家在内的无数人追慕。菊花气息清逸,可食可饮,被视为长寿之花,古人有以菊“助彭祖之术”的说法,并认为菊花有药用价值,能疗人疾病。对于艺术家来说,它更能疗救人心灵的创伤——这萧瑟秋风中淡然的存在,向人传递信心的力量。
在中国,说到菊,总会想到陶渊明。菊,几乎是渊明的代符。众芳鲜妍,渊明独爱菊。“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兮辞》),在渊明的思想中,松和菊具有同等意义。它们都是时间的标示物。松,古老而长存;菊开在深秋,众芳芜秽后,仍有金色的灿烂。但渊明乃至唐宋以来很多诗人艺术家,引入此“时间之物”,恰恰是为了表达超越时间的思考。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二十四诗品·典雅》)——淡然的菊,如同神示般的引领,将人们引出时间,使之淡去纠缠,进而忘怀所以,过不一样的人生。
渊明《九日闲居》是一首解道诗。其序云:“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诗云:
世短意恒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此诗与其著名的《形影神》三首思考的是同一问题,就是如何超越生命有限性。承认生命的有限性(包括肉体生命、精神生命)是其思想前提。重九之日,古来有赏菊、登高的习俗。“斯人乐久生”,两汉以来,帝王臣子、文人雅士,多有追求永恒的人,因此这个节日受到特别的重视。秋高气爽时,登高望远,心情为之阔朗。九为阳数,《周易》占用九六,九乃数之极者;重九,二九相合,故谓重阳,生之又生,有绵绵无尽之意。“举俗爱其名”,爱这个名称寓涵的“生之无尽”的念想。“世短意恒多”,短暂的人生,伴着永不消歇的永恒企慕,这大概是人生命的常态。渊明对《周易》有很深的研究,他知道,二九相合,谓之重阳,重阳是灿烂的节日,然而,盛极而衰,也是衰落的开始。九之又九,生生无尽,昭示的不是个体生命的永续,而是盛衰有时的天则。(图7)
图 7 [ 清 ] 恽寿平 山水花卉八开之四 纸本设色 54.1cm×25.3cm
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无酒可饮,摘下一朵菊(九华,重九之花,指菊),持于手中(服,持也),对着清澈的秋,吟着生命有限的忧伤和达如何保养眼部皮肤天下的畅然。诗中有三层意思:
第一,“寒华徒自荣”,这是渊明一生理想之结穴。一朵凄冷、萧瑟气氛中独自开放的花,没人欣赏它,它照样自开自落。这里有三个关键字:“自”,自有其“荣”,自有其生命的充满,在渊明的世界里,菊是“自性”之根上绽放的花。不受外在干扰,它的美,来自自发自生、自本自根的本源性力量,也就是说,它不是等待外在光芒来照耀。“徒”,徒然而无所获得,无所领取,高名没有它,羡慕的眼光跳过它,爱怜的情愫远离它,但它还是这样独自开放,“徒”强调它的非目的性。“荣”,兴盛,美貌,荣名。渊明认为,欣欣之态,倏忽而过。荣,就意味着不荣;开,就意味着落;存,就意味着不存。空花自落,不住外相,独求本真,才是“寒华徒自荣”的真正“荣”处。《老子》所谓“虽有荣如何保养眼部皮肤,燕处超然”是也。
另外,渊明的“徒”,除了无目的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非道德。人们谈菊,常常将其作为道德的比附,以为隐逸之象征:菊开在秋日,甘为人后,幽淡的小花,没有绚烂的颜色,不显不露,含蓄蕴藉。从这种约束性方面去理解,究竟还是一种知识活动。然而渊明心中的菊,没有约束,只开本分的花。
第二,“菊为制颓龄”。生命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疾速向着衰朽方向行进的过程,萧瑟和衰落是生命的必然终点。人生如此,他手上的这朵菊也是如此。生之有尽,不要背负追求无限的沉重包袱;如这朵淡然的菊,自开自落,“空视”时世的运转,不知什么是长,什么是短。举世都爱“重九”,九而重九,久而久之(人们以“九九”谐“久久”),长生久视,爱肉体生命的长久,爱名声的延传,爱那些宏大的叙述,到头来,都是萧瑟。
菊告诉人们的是“存,就意味着不存”的道理。渊明玩菊,玩的是荡去永恒的智慧。他宁愿像一丛开在篱笆墙边的野菊,爱它,与它同呼吸,与世界的气息同在,这或许就是他所追求的永恒,一种没有永恒的永恒感。菊,在他这里代表世界的本然生命逻辑,他要依照这样的逻辑而存在。
第三,“淹留岂无成”。人生“栖迟”“淹留”,是客,是寄。生命是一段短暂的旅程。然而,清风明月,秋菊寒芬,自有“多娱”——无尽的快乐,自有“大成”——当下即圆满。渊明的生存哲学,是为了寻回那失落的生命“饱满”(他的“一生”概念,其实就是饱满),享受此生的美好。《饮酒二十首》其八咏菊:“秋菊有佳色,挹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菊是忘忧之物、忘时之物,更是劝进生命之物。“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啸傲此生,护持生命尊严,畅游生命乐趣,实现人生价值,这是他从淡逸的菊中得到的启发。
这样的思想,在徐渭那里得到进一步推阐。徐渭的《菊赋》,真是一篇妙文,通过菊的描绘,思考传统艺术思想中一些关键问题:
第一,人们爱菊,是爱“我”眼中的菊,带有浓厚的主如何保养眼部皮肤色彩。而徐渭认为,菊“自尔时节”,万物都有“自性”,不因人的意识而改变。他说:“当夫青阳发生,桃李盛花,名园如霰,上国如霞,嘤好鸟其载鸣,将何物之不化,胡尔类之自矜,乃偃伏其萌芽。迨寒气之始肃,日驰骛乎南陆,云惨淡而无光,野何萌而不缩,尔乃自耀其孤标,眇贱同而贵独。谓所性之若斯兮,或未必其尽然,夜清纯校花沦为胯下玩物以为夙兮,晨清纯校花沦为胯下玩物以为昏,苟荣悴之有时,奚尔类之能专?”菊花顺着自然的节奏,春天来了发芽生长,沐浴日光雨露,秋天到了开花衰落,自尔时节,乃“性之若斯”,就像黑夜不能为白天,早晨不会是黄昏,都是“性”之使然。任“性”而往,生命就会有宁定之力。
赋中云:“谁乎谁乎,芒芴曷常?春至丽日,秋临抗霜,彼亦何热,此亦何凉?惟付与之是听,非知计之可详。”人对于菊花,乃至大千世界之物,应该“付与之是听”——去谛听世界的声音,体验它的自然节奏,而不是“知计之可详”——根据人知识的、功利的目光,去分别它。
第二,人们爱菊,常常说去“赏菊”,欣赏菊的色、香、形,欣赏菊的美,菊是对象化的存在,获得了被“赏”的机会。而徐渭此赋说菊花不因人而芳的道理。赋中云:“岂无人而不芳,亦胡庸以采佩。”如同倪瓒题兰诗所云,“兰生幽谷中,倒影还自照。无人作妍暖,春风发微笑”,花卉,并不因人的欣赏而具有意义,美丑是人知识的标准,以这样的标准去决定好恶、取舍,是带给人心灵惑乱的根源。
赋中有一段略设针砭,描绘文士赏菊的样子:秋日盛荣时,“彼主人兮谁子,怀高廓兮心贞,秉圭璋之洁白,树文学之干旌。则有幽人处士,墨卿逸史,候节序之高朗,知寒燠之迅驶,弭盖于门,肃队而至,或移觞而就筵,赋篇章而未已。尔则不以物惊,不以物喜,挺危朵而愈劲,舒正色而不媚,匪铅华以事人,多君子之枉戾,岂无人而不芳,亦胡庸以采佩。”文人雅士煞有介事地赏菊,根据时间的“节序”、根据人的美丑标准,去如何保养眼部皮肤菊,说菊花开谢的先后,说此菊和彼菊的差异,说高下尊卑的区隔。其实,菊花自在开放,不因“媚时”“事人”而改变,它有自己的“正色”,文士的“正色”又何在?
第三,人们爱菊,多半是由于“比德”的原因。在一个道德至上的国度,“物可以比君子之德”,常成为人们泛爱外物的出发点。香花异卉,因附和人的道德期许而得到重视。如说菊花是冷逸之主,所谓菊乃“花之隐逸者也”,隐逸的人最喜菊。徐渭说,“彼亦何热,此亦何凉”,凉热是人情感的赋予。又如人们说,菊花秋后开放,不附春荣。徐渭说:“将推之而不后,抑挽之而不前,彼苍厚尔以迟莫,又何辞于末年。纷后先亦何心兮,避桃李之盛时……”菊花并没有这种甘居人后的想法。再比如,人们常说菊有坚贞之志,有“不衰”气质,所谓“抗素秋而挺茂兮,终焉保其不衰”。徐渭认为,这都是妄念:“至乃微霜袭宇,惊飙振帷,萼绀紫而不起,叶比次而下垂,阒闲宇兮无人,恍星月之悬辉……”菊花照样在秋风中凋零,哪里有永不衰落的道理。
在徐渭看来,人们对待菊,乃至世界中的一切,应该放下知识的计量、情感的弃取、德行的比附,而与菊,与这世界同在,归复生命的本色,享受世界的至美。徐渭以一篇不同寻常的《菊赋》,来“抒忱”——表露他的人生哲学,所谈的是崇尚自然本色的人生哲学,敷衍他“自尔时节”的思想,摒弃“逐时”的俗念,以超越时间、世俗,建立一种与大化流衍同在的生命存在模式。
徐渭在《牡丹赋》中也说:“此皆不以物而以己,吐其丑而茹其美,畔援歆羡,与世人之想成者等耳。若渭则想亦不加,赏亦不鄙,我之视花,如花视我,知曰牡丹而已。忽移瞩于他园,都不记其婀娜,籍纷纷以纭纭,其何施而清纯校花沦为胯下玩物。”
图 8 [ 明 ] 沈周 盆菊幽赏图 纸本设色 24.3cm×338cm 辽宁省博物馆
我之视花,如花之视我,一任其真,一任其自然而已,所谓“自是白头饶野兴,翻怜黄菊亦多情”,我与菊,与这世界,有情都在萧散间,这也是渊明所开出的“菊为制颓龄”妙方的内在立足点。(图8)
三、引 桐
古人云,韵高于桐,人淡如菊,桐与菊,皆君子之物也。
前文提到陈洪绶的《眷秋图》,以“祭时”为主题,画面的主体部分是高大的青桐,青桐的老干与湖石融为一体,说世界的变与不变。陈洪绶《橅古双册》中有一页《青桐高士图》,所画青桐也有千年万年的感觉。青桐中包含有关时间的特别内涵。(图9)
图 9 [ 明 ] 陈洪绶 橅古双册之青桐高士图 克利夫兰美术馆
梧桐,本是两种树,梧是青桐,桐是泡桐,然在诗书中往往不分。北宋陈翥《桐谱》云:“诗书或称桐,或云梧,或曰梧桐,其实一也。”梧桐一年有两次花期,《桐谱》说:“其花开有先后,先者未有叶而开,自春徂夏,乃结其实,实如乳,尖长而成穟。《庄子》所谓‘桐乳致巢’是也。后者至冬叶脱尽后始开,秀而不实,其蕊萼亦小于先时者。是知桐独受阴阳之淳气,故开春冬之两花,而异于群木也。”
梧桐,对于士人来说,是美好的象征。晋夏侯湛《愍桐赋》云:“有南国之陋寝,植嘉桐乎前庭。阐洪根以诞茂,丰修干以繁生。纳谷风以疏叶,含春雨以濯茎。”它得天地自然之气成长,质地细腻柔韧,枝干扶疏,向阳生长。所以《诗经·大雅·卷阿》中有“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的描绘。梧桐,被视为吉祥之木,甚至被视为神木。霞光下或者月光里的碧梧满地,就是中国人仰望的星空。
因为细腻柔韧的质地,梧桐自古以来是琴材的上选。《尚书》中所说的“峄阳孤桐”即言此。陈翥《桐谱》说:“琴瑟之才,皆用桐。”李贺所云“吴丝蜀桐张高秋”(《李凭箜篌引》),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因为与琴瑟有关,这种木又常被当作“和谐”的隐语。和谐是中国人最高的审美理想,琴瑟和谐,是人的美好期望。晋郭璞诗云:“桐实嘉木,凤凰所栖。爰伐琴瑟,八音克谐。”白居易《废琴》诗说:“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梧桐琴瑟,这种纯净的、古老的、高雅的传统,传递的是“太古音”。
正因柔韧细腻,梧桐又成为温雅人格的象征。《诗经·大雅·抑》说:“荏染柔木,言缗之丝。温温恭人,维德之基。”这柔木,就是梧桐。《小雅·湛露》云:“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岂弟君子,莫不令仪。”梧桐,是岂弟(恺悌)君子美好人格的象征。《庄子·秋水》中的神鸟鹓,有高洁的品性,它“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好鸟来仪,梧桐承之。古语“空门来风,桐乳致巢”,乃《庄子》佚文,说的也是梧桐所具有的高逸不凡风姿。
青桐初引,还是青春精神的象征。如陈洪绶画《眷秋图》的高梧,深寓青春之意。东晋名士王恭和建武将军王忱有交谊,王忱是诗人王坦之之子,神情潇洒。王恭与友人聚会,如王忱不在,他便觉得恍然若失。《世说新语》写道:“于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恭目之,曰:‘王大故自濯濯。’”王恭以濯濯新桐,比喻王忱人格的华美。李清照《念奴娇·春情》词有“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之句,春情盎然,新意勃勃,人置其中,神清气爽,悠然有高蹈之志。
图 10 [ 明 ] 崔子忠 云林洗桐图 绫本设色 160cm×5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中国艺术中,梧桐是高逸精神的象征物。明崔子忠有《云林洗桐图》(图10),画倪云林洗桐事。画中参差嶙峋假山旁,有青桐一株,昂然挺立。青桐下有一童仆持刷,清洗梧桐。中段着一士人,飘然长须,衣着洒落,制度古雅,当为云林。云林在无锡的清阁,雅净非常,阁外碧梧掩映,他常常让人洗濯梧桐。秋风一起,梧桐凋零,他又嘱家人以杖头缀针,将叶挑出,不使坏损,挖香冢掩埋。故宫博物院藏云林《梧竹秀石图》,画中部有一假山,孤迥特立,绿竹猗猗,后面以一梧桐作背景,影影绰绰。正如张雨题诗所云:“青桐阴下一株石,回棹来看兴未消。展图仿佛云林影,肯向灯前玩楚腰。”青桐,透出明清以来文人艺术追求的“云林规范”。
古人有言,“松如老友,尽可听其支离;梧似少年郎君,正宜赏其修洁”。碧梧青桐,是美之物。这样一种神木,花开两季,得天地阴阳之气,象征着和谐、美丽、青春、纯净,几乎囊括了人间一切美好的东西。然而美好的存在,也会消失在无垠时间里,而且越是美好的东西,越容易使人有爽然若失的感觉。文人咏桐,与其说咏青春,说美好,抒高致,倒不如说表露青春、美好瞬间即逝的忧伤:再美好的人生也是短暂的,再柔韧的树木也会枯槁,再和谐的声音也会响沉音绝。微月照桐花,月微花漠漠,映照的是人生命的惨淡。
所以,诗人艺术家常将梧桐与芭蕉同列,所谓梧桐雨,芭蕉叶,最伤心。温庭筠《更漏子》云:“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朱淑真《闷怀二首》其二云:“芭蕉叶上梧桐里,点点声声有断肠。”元白朴的《梧桐雨》,就是根据白居易《长恨歌》中“秋雨梧桐叶落时”等推展而成。
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裹孕着凄冷人生。元顾瑛《听雨二绝》其一云:“凉风飒飒下庭皋,落尽梧桐雨未消。只道秋凉无着处,元来多半在芭蕉。”陈洪绶平生极爱芭蕉和青桐,其《卜算子·乞花》其三云:“墙角种芭蕉,遮却行人眼。芭蕉能有几多高,不碍南山面。??还种几梧桐,高出墙之半。不碍南山半点儿,成个深深院。”他要透过芭蕉和梧桐,给自己一份清醒,去体会人生的美好和短暂。
元稹赠白居易诗云:“我在山馆中,满地桐花落”,白居易以《答桐花》诗赠之:“山木多蓊郁,兹桐独亭亭。叶重碧云片,花簇紫霞英。是时三月天,春暖山雨晴。夜色向月浅,暗香随风轻。行者多商贾,居者悉黎氓。无人解赏爱,有客独屏营。手攀花枝立,足蹋花影行。生怜不得所,死欲扬其声。截为天子琴,刻作古人形。云待我成器,荐之于穆清。诚是君子心,恐非草木情。胡为爱其华,而反伤其生?老龟被刳肠,不如无神灵。雄鸡自断尾,不愿为牺牲。况此好颜色,花紫叶青青。宜遂天地性,忍加刀斧刑。……如何有此用,幽滞在岩坰?岁月不尔驻,孤芳坐凋零。请向桐枝上,为余题姓名。”
这么美妙的材木,能做出上等的琴,琴能发出美妙的声音,抚琴弄操,人生如此美好,然而却是这么短暂,这么容易凋零,这么容易受斧斤之害。梧桐雨,泪滴空阶,丈量的是人生命资源的极度短缺。“缺月挂疏桐”,月有圆缺,桐有荣枯,人有悲欢离合,生成变坏,是宇宙的定则,瞬息即逝的人生,将如何将息!“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王维《奉寄韦太守陟》),难怪古人说“疏桐”,高华流丽,一阵秋风起,叶落满地,一片东来一片西,稀稀落落,突出人生的无奈。
金农《梧桐引》云:“金井辘轳空,苔阶涩露湿梧桐。弱枝先堕,不待秋风。 吴宫夜漏,又添新恨,二十五声中。”梧桐雨下,滴漏声声,他听出了历史的忧伤。
梧者,吾也。中国人通过梧桐,来看生命的真性,看人立定世界的道理。碧梧下的沉吟,是暗抚,也是自省。八大山人有一则书翰写道:“静几明窗,焚香掩卷,每当会心处,欣然独笑。客来相与脱去形迹,烹苦茗,赏奇文,久之,霞光零乱,月在高梧,而客至前溪矣。随呼童闭户,收蒲团,静坐片时,更觉悠然神远。”霞光零乱,月在高梧,几乎成为八大山人艺术的象征。南田题石谷《晚梧秋影图》云:“丙寅秋日,石谷王子同客玉峰园池,每于晚凉翰墨余暇,与石谷立池上商论绘事,极赏心之娱。时星汉晶然,清霞未下,暗睹梧影,辄大叫曰:‘好墨叶,好墨叶。’因知北苑、巨然、房山、海喇点墨最淋漓处,必浓淡相兼,半明半暗,乃造化先有此境,古匠力为模仿。至于得意忘言,始洒脱畦径,有自然之妙,此真吾辈无言之师。”霞光零乱下的梧桐影,是中国艺术家会归宇宙的示语。
古有“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的童谣。桐子落,使童子乐;童子乐,所面对的是桐子落。乐对桐子落,既说人生的虚幻,又说脱略这种虚幻的智慧。笑对人生,幻对美好,根除占有的欲望,一任大化流行,自有“落”中之“乐”。
图 11 [ 明 ] 唐寅 桐阴清梦图 纸本墨笔 62cm×30cm 故宫博物院
唐寅有一幅《桐阴清梦图》(图11),画一人于青桐下清坐入眠,梦者面带微笑。唐寅题有一诗于其上:“十里桐阴覆紫苔,先生闲试醉眠来。此生已谢功名念,清梦应无到古槐。”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载,淳于棼梦到槐安国,娶了漂亮的公主,当了南柯太守,享尽富贵荣华。醒后才知道是一场大梦,原来槐安国就是庭前槐树下的蚁穴,所谓“一枕南柯”。唐寅不画古槐下功名欲望梦的破灭,易之以桐阴下的清梦,梦到一个清清世界中去,到一个没有烦恼的世界中去。滔滔天下,熙熙而来,攘攘而去,利欲熏心,蝇营狗苟,肮脏不已,少有清净,他要梦中寻,他的梦在青桐下。
霞光零乱,月在高梧,用这样的态度流眄人生,应时又不为时所缚——引桐,引出一个真性的“吾”来。
四、问 梅
问梅消息,是明清以来印家常拿来刻印的话。丁敬有一枚“问梅消息”印,是赠给画家李方膺的。印款说:“通州李方膺晴江工画梅,傲岸不羁,罢官寓金陵项氏园……有句云:‘写梅未必合时宜,莫怪花前落墨迟。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予爱其诗,为作数印寄之,聊赠一枝春意。”盎然的诗意在这枚“问梅消息”中荡漾,问梅乎,问人乎?
梅是中国诗人艺术家心目中的圣物。问梅,追寻的是人生命存在的意义。五代北宋以来,中国艺术多在梅的暗香疏影中浮动,其中包含着特别的“时间纠缠”。
(一)从亘古中跳出的嫩蕊
图 12 [ 明 ] 陈洪绶 吟梅图 绢本设色 125.2cm×58cm 1649 年 南京博物院
陈洪绶有《吟梅图》(图12),古色古香,一高士坐在长长石案前,紧锁眉头,双手合于胸前,做沉思状。案上放一张空纸,以铜如意压着,毛笔从笔架上抽出,砚台里的墨也已磨好,似乎好句已从胸中涌出。他对面坐着一位女子,当是高士的弟子,女子注视画面一侧的女仆;女仆手上举着花瓶,布满冰裂纹的古瓶里插着梅枝,白色的嫩蕊正绽放,似乎可以嗅到梅花的香气。在高古的世界里,两人作诗作画,各自吟出他们心中的梅。老莲借着梅白桃红,从时间的挣扎中跳出,从历史的负累中跳出。
图 13 [ 明 ] 陈洪绶 高隐图(局部) 30cm×142cm 王季迁旧藏
老莲的名作《高隐图》(图13),作于国破之后,一些报国无门的文人,逃命山林,这里没有翳然清远的林下风流,却是寂寞的天空。一切都停止了,风不动,水不流,叶不飘,怪石上的清供,燃起了万年不灭的香烟,一卷没有打开的书卷,一盘没有终结的棋局。
画中令人印象极深的,是默然不语的世界里,童子事茶,轻扇炉火,炉火熊熊,而在万年枯石上,有一个显然被放大了的花瓶,花瓶中插着一枝梅花,枝上寥寥几朵白里透出幽绿颜色的嫩蕊,在坚硬的、冰冷的、森然可怖的荒山中毫无畏怯地绽放,一点嫩白,要点醒一个世界,带着万年的寂寞旋转。
(二)从热流中逸出的冷朵
陈洪绶的梅是嫩的,金农的梅却是瘦的。金农有题画梅诗道:“一枝梅插缺唇瓶,冷香透骨风棱棱,此时宜对尖头僧。”朋友厉鹗也谈到金农这种爱好:“折脚铛边残叶冷,缺唇瓶里瘦梅孤。”瓶是缺的,梅是瘦的,气氛是冷的,而人总是杳无踪迹。
这位“枯梅庵主”(金农之号),一生着意梅花,他的画中,常是几朵冷梅,点缀在历经千年万年的老根上。瘦梅冷朵,是他的风色。他的梅图常是这样:“雪比梅花略瘦些,二三冷朵尚矜夸”,追求“冷冷落落”之韵,要“冒寒画出一枝梅”,把梅的逸气榨出来。他说,“砚水生冰墨半干,画梅须画晚来寒”,他要“画到十分寒满地”,才算满足。他一生似乎就是这样:“尚与梅花有良约,香粘瑶席嚼春冰。”他画着梅花,在咀嚼性灵的春冰,于凄寒中体验生命的丽景。
图 14 [ 清 ] 金农 梅花册二十二开选六开 纸本墨笔 每开 25.8cm×33cm 1757年上海博物馆
他赠一僧人寒梅,戏题诗道:“极瘦梅花,画里酸香香扑鼻。松下寄,寄到冷清清地。”他有《雪梅图》,题识道:“雀查查,忽地吹香到我家,一枝照眼,是雪是梅花?”他真的用梅花来映照自己的灵魂,那宇宙中的清澈。(图14)
这样的感觉,在陈道复(号白阳)的梅花中也能读到。少妇乳大丰满与金农追求冷不同,白阳更在意清逸的感觉。白阳的梅,透出雪梦生香的清气。他有这样执着的念头:人生如幻,梅也如斯,但梅的清逸却是真实的、永在的。古梅残雪自吹香,他画梅,唯一的用意如李商隐诗所云,就在于“所得是沾衣”。他曾画一枝梅,别无长物,梅枝没有文人画习见的枯朽和粗粝,而是细细画来,含蓄而有骨力,数朵寒梅婉转横出,清逸绝尘。他有题梅诗云:“梅花得意先群芳,雪后追寻笑我忙。折取一枝悬竹杖,归来随路有清香。”他要伴着梅花的清香,走过人生的红尘路,这是他生命的支撑。枯梅雪巢,是心的安顿之所。
白阳曾有咏梅诗云:“两人花下酌,新月正西时。坐久香因减,谈深欢莫知。我生本倏忽,人事总差池。且自得萧散,穷通何用疑?”在雪梦生香的幻境中,他与友人把酒痛饮人生。似乎梅花的清气也加入他们的交谈中:梅花的清香浮动,是勉励;梅花的高风绝尘,又是解脱。他有诗云:“早梅花发傍南窗,村笛频吹未有腔。寄语不须容易落,且留香影照寒江。”不是外在的梅花,而是心灵中的梅花,它是不落的。
(三)将真性冰封起来的冻梅
文人艺术家咏梅,还有一种倾向,就是要将梅打造成铁石化身,他们似乎要将梅冷冻起来——岁月流淌,万化皆殊,而被冷冻的梅是确定的、不变的。咏梅人常说这里有一种“古意”,蕴藏着古道热肠。中国艺术中这“古梅”情结,如佛经上说那皱中不皱的真实,是人们所追寻的不坏真身。“山中古仙子,无言春寂寥”,古梅,将人间的真性冷冻起来,保留在寂寥中。明乎此,你就会理解《芥子园画谱》谈画梅“一要体古,屈曲多年。二要干怪,粗细盘旋。三要枝清,最戒连绵”等说法的思想因缘。
倪瓒说,这冻梅,是真性的故乡。他题友人柯九思的梅竹图说:“竹里梅花淡泊香,映空流水断人肠。春风夜月无踪迹,化鹤谁教返故乡。”在古梅的清气氤氲里,他骑着一只白鹤,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其题《墨梅》诗写道:“幽兰芳蕙相伯仲,江梅山矾难弟兄。室里上人初定起,静看明月写敷荣。”明月写敷荣,照亮他归家的路。
宋元以来,艺术家称古梅为铁佛。他们极力塑造梅花如铁的面目,表达人间的柔情。石涛一生作过数百首咏梅诗,他在金陵、在扬州,常于冬去春来之顷,携短筇,踏冰霜,去山林水涘中寻梅,这是他的精神之旅。他在梅花中发现了人间失落的真意,在铁石面目里体得那一份人间柔肠。其咏梅诗写道:
古花如见古遗民,谁遣花枝照古人。阅尽六朝无粉饰,支离残腊露天真。便从雪去还传信,才是春来即幻身。我欲将诗对明月,恐于清夜辄伤神。
前朝剩物根如铁,苔藓神明结老苍。铁佛有花真佛面,宝城无树对城隍。山隈风冷天难问,桥外波寒鸟一翔。搔首流连邗上路,生涯于此见微茫。
这位胜国遗民,在铁佛古梅中,发现一种不变的精神昭示。这梅花,照着古人,照着今人,它由历史的沧桑濯炼而出,在支离残腊——超越时间的境界里,露出生命的“天真”。他深感,自己在生涯路上流连蹉跎,有了这铁佛相伴,便有了“微茫”的希望,便不孤独。像担当《落梅》诗中所说:“才有春未半,不觉少清香。一点梢头月,都成地上霜。蹇驴空踯躅,驿使独彷徨。幸有孤山梦,犹存浅淡妆。”梅,就是艺术家的一点真朴心。
渐江,自号古梅衲子,似乎就是古梅的化身。因为他的影响,清初以来徽派艺术似乎都打上了古梅的烙印(如徽派盆景,就是以古梅见长)。查士标曾说:“墨梅自逃禅老人后数百年,唯渐和尚独续一灯,虽王元章犹逊其逸。”看渐江的梅画,的确能感到查士标所言不虚。
上海博物馆藏渐江《梅花茅屋图》,作于1659年,题诗一首:“茅屋禁寒昼不开,梅花消息早先回。幽人记得溪桥路,双屐还能踏雪来。”雪后初霁,天地同明,丛竹掩映,有茅屋数间,门前轩敞处,古梅老干斜斜,嫩枝如在雪中作舞。故宫博物院藏其《梅花树屋图》,也作于1659年,上题诗云:“雪余冻鸟守梅花,尔汝依栖似一家。可幸岁朝酬应简,汲将陶瓮缓煎茶。”寒禽、古梅、老屋,三者在清冷的世界里合为一体,这里包含着他的人生旨趣。真是冻鸟依冻树,将其不变的心包裹起来。
图 15 [ 清 ] 渐江 山水树石梅花图册十开之一 安徽博物院
一年大雪,渐江正处行程中,舟车胶涩,无奈之下于一位陌生人家借宿,前后停留多日。这位姓苏的朋友待之如老友,临行时,渐江作一画册,作为报答。册中有一幅(图15),画老梅枯枝一段,老枝上发出一新枝,梅花嫩蕊灼然在目。雪后初霁的感觉,人间的冰雪精神,都弥漫在这千年铁干的嫩蕊中。查士标认为渐江梅作能体现出“以月照之偏自瘦,无人知处忽然香”的境界,验之信然。
结 语
万物都在阴阳气息中浮沉跌宕,都是时间过程中的存在,是“时间之物”。绚烂的红叶终究逃少妇乳大丰满秋风的魔掌,后凋的菊花还是匿迹于寒冬里,凌霜傲雪的寒梅,在万萼春深的气息里,却没有了踪影。
朱良志《四时之外》书影
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坏”的,唯有一种东西可以不坏,那就是人不随时而变的金刚不坏的心灵。中国艺术家睹物而兴思,从“物哀”中度出,变“时间之物”为“忘时之物”,在短暂里程中引出绵长之怀,由脆弱存在中激发坚韧之心——“风回雨定芭蕉湿,一滴粉嫩无遮挡18p入昼禅”,他们在“漏”中听出了“不漏”的智慧。
(本文选摘自朱良志《四时之外》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