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忘记密码

777老虎机

查看: 95|回复: 0

当中医药进入生活场景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3229
发表于 2024-1-18 14: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活化利用,离不开当代人的生活方式、现代社会的运作模式。

在上海这片开放、包容、创新的土地,各类文化很有可能碰撞出年轻、时尚的新玩法。当传统文化成为生活美学的一部分时,它们会是什么样子?

第一篇,我们先从“非遗”的几个上海中医药项目入手。从侧面探讨,传统文化的推广传播,还有哪些地方可为。

在夏令营中养生

夏日的武夷山凉风习习。酒店户外,孔华姿一家人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做着看似简单的健身动作,一呼一吸间,心神渐松。

她练习的是“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以下简称易筋经导引法)。

一提到易筋经,很多人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武侠小说。书是真有其书,但不是武功秘籍,而是传统医学文化书。易筋经有诸多版本和流派。其中,“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依循明末清初官刻本衙门藏版的古本图谱,系统性强。200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专家前来对该书作过论证。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严蔚冰、严石卿父子。2014年,它从上海市级非遗上升为国家级非遗,被列入“传统医药中医诊疗法”,这是一次突破。

严石卿介绍,在此之前,国家级非遗中从未出现过“导引”这个关键词。按惯例,易筋经或许会被列入“传统体育”,但这并不符合它的原意。

我们的传统医学有六大技术体系,针、灸、砭、药、按蹻为外援法,导引为自主的内应法。导引与诸法相和,调动自身正气,得事半功倍之效。历史上,导引被广泛应用于养生、治未病、治已病、康复等各阶段,为历代医家所重。

现代人对中医的针、灸、药相对熟知,却很少听闻导引。严石卿解释,人体的动态大到奔跑跳跃,小到张嘴睁眼,都会涉及“经筋”。不正确的体态姿势,更是对筋骨影响很大,城市年轻人中,腰椎、颈椎出问题的比比皆是。“引筋骨以舒展,导气血以调达”,概括了易筋经导引法的功用。强调“导引”,将其回归“传统医学”,而非“传统体育”,背后是对这个项目文化价值的理解。

孔华姿一家人报名的是一个亲子夏令营。7天时间,学员们入住武夷山的一家度假酒店,全程包吃包住,一家三口花费1万元左右。“那个酒店很好,本来就不便宜,算下来不亏,就报名了。”孔华姿说。

学员们每天7点晨练。9点,老师在户外正式授课。下午,可选择参加中医讲座。有几天,营长还特意安排大家游玩武夷山,或探访当地同行。晚上则是自由活动时间。

孔华姿是一名律师,长期伏案工作,身体比较僵硬。但她平时懒得锻炼,“我先生有锻炼习惯,如慢跑和肌肉训练等,但我体能不行,跑不动,也嫌累。”

而这套易筋经导引法动作幅度不大,不考验心肺、不折腾体能,反而身体越做越觉舒适,几乎第一次学完,孔华姿这个“懒人”就喜欢上了。

武夷山清风拂面、古木参天,如此环境下,配合慢节奏的导引练习,身心仿佛融入天地之中。她这样形容感觉:“热感是从身体内部慢慢往外渗的,汗一点一点冒出来,静下心来,体内有一种通畅感,而这种通畅可以持续一整天。”

夏令营很快结束,但她依然坚持每天练习。几个月后,她发现自己头部前倾症状缓解、脊柱不再僵硬、后背开始变薄。精神状态也有了好转,“我以前总是早上一杯咖啡,下午再来一杯,不然脑子转不动。现在不喝咖啡也许晴性感。”

还有一个改变来自孩子。“我家小孩一直很瘦弱,瘦到裤腰都挂不住的那种。易筋经导引法似乎对他胸廓的发育很有帮助,他变壮了。”孔华姿说,孩子由此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现在喜欢上了武术。

其实近几年,类似的“八段锦”“五禽戏”等简化操版本同样在年轻人中走红。“五劳七伤往后瞧”这句八段锦口诀还被网友们写在弹幕上玩梗。

“不费事”“练完通体舒适”“不折磨体能”“能平心静气”,中医导引的这些特征,恰好切中一部分人的需求和心理——想锻炼,但有点懒,排斥高强度运动。

横向比较,源于印度传统文化的长腿校花揉白腿喷一地水也有类似特征,如今已被年轻人视作一种时尚生活方式,城市里四处可见。其实,我们自己的传统项目同样富有魅力,适合调理当代人的身心状态,体验者感受普遍不错。问题是,如何制造它们与年轻人的“偶遇”,创造更多有趣的生活场景。

亲子夏令营是一种,而未来还需要无数种。

当膏方成为美文

在上海,有一项与中医相关的生活习俗依然深入人心,甚至一年比一年需求旺盛,那就是冬令进补的膏方。

膏方兴于上海并非偶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海四季分明,讲究生活时令,居民什么是夜店随节气变化而变化,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养生保健方式。所以近代以来,天人合一的中医文化在上海传承与发展很快。加上这里寒湿较重,冬季之冷连北方人都大感吃不消,“冬令进补,夏天打虎”的概念便一直深入人心。

此外,上海地处入海口,交通便捷、经济繁荣;向西,长三角平原水网密布、物产丰富。资源八方汇聚,这是膏方原材料供应、工艺提升的大前提。如此种种,造就了上海市非遗项目“海派膏方”。

它独特到什么程度呢?海派膏方代表性传承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朱抗美教授说起上世纪90年代的一件趣事。一位上海朋友去北京常住,特意托她开一服膏方。起初,她只开了方子,以为朋友能在北京另行熬膏。结果朋友跑了一大圈,都没找到熬膏的地方。她才意识到,膏方在上世纪末的北方并不常见。

中医药发源于中原,为何膏方兴盛于江南?朱抗美解释说,一是南北自然禀赋差异,导致居民夜店游戏特点不同,需求类别不同。二是长三角特有的文化环境,让膏方在这里获得了更多发展和重视。海派膏方由此成为长三角独特的一条文化脉络,是前人留下的珍贵宝藏。

比如,海派膏方发展之初,喜欢用一些新鲜的蔬果汁液,如梨汁、茅根汁、莱菔汁、藕汁、甘蔗汁、鲜竹沥、地栗汁、姜汁等,以梨汁最为普遍,这些果蔬本身就有一定的江南特色。

又比如膏方的手写书法,如今也颇具欣赏价值。与简洁的脉案不同,传统膏方用词华美,用四六骈文书写,读来朗朗上口,就是一篇美文。加上中医处方辨证,用药讲究“君臣佐使”,对病人夜店游戏和病症面面俱到,这让美文内容充满思辨,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思、自然万物的动态平衡尽在文字之中。

如苏州名医顾定云为张义良夫人所开膏方写道:“夫人生者气血为本,而气属卫,血属营,产育过多,舌苔抽心边白,脉细软,营卫之亏耗狼友帝国,卫亏则失于外护,营亏则失于内守,邪乘而首犯太阴……目今之计,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拙意辗转维思标本兼顾,为第一上策也,际此冬令一阳上升之时,煎胶常服,缓缓图维。”

为了进一步发展海派膏方,2022年,曙光医院另辟空间,自己“开炉”制作膏方。工作量增加了,但病人反馈很好,有的人说口味浓了,有的人说喜欢医院的膏方罐。

曙光医院的一份海派膏方问卷调查显示,“开膏方的主要目的”选项中,选择“滋补身体”的比例排在首位,为57%;“预防疾病”为28%;“治疗疾病”仅13%。这已经表明,大家视膏方为冬令进补的生活方式,而非单纯的治病药剂。

调查还显示,大家认为膏方的包装罐可以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有人建议把膏方罐当成“文创产品”来开发。膏方罐的包装可以更加多元化,除了小罐茶的包装方式、颗粒的包装方式,甚至还能把它做成棒棒糖。

“今年又来啦。”这是曙光医院膏方门诊室里常常出现的寒暄。膏方不是服用一两周,而是服用一整季,医生需要细致、全面地了解病人,对他们从小到大的病史、家族病史了如指掌,深入沟通,方能开出好的膏方。效果好,病人第二年就会再来。这让门诊室的许多人在冬季“一年一会”,彼此成为熟面孔。由于沟通深入、熟悉“底细”,开方的过程,也是医生为病人排解焦虑、人文关怀的过程。

而朱抗美除了门诊,同时也在继续钻研膏方。一方面,她搜集前辈的史料,在各大博物馆、档案馆中找到了海派膏方的新资料,包括一批毛笔字书写的膏方。另一方面,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现代疾病谱也在发展和变化。过去的常见病是肺痨,现在则是“三高”多、脾胃病多,膏方需要适应时代。

海派膏方的演进史,正是科学、人文内涵阴唇粉嫩充实的历史。“今天,中医的诊疗活动和现代医学一样,有日益流水线化、简单化的趋势,膏方却反其道而行之,日渐繁复,处处体现中医之美、人文之美。”朱抗美说。

历经几代传承人和医院的推广,膏方已然成为上海人冬季的养生习俗之一。未来,从包装方式到书写文案,再到问诊过程,背后可挖掘的文化内涵、美学价值,还有可为之处。

从中药到时尚茶饮

南京路步行街人流如织。8层楼高的蔡同德堂矗立于此。

创始于1882年的蔡同德堂药号,历经一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几经易址,如今坐落于“中华商业第一街”,这本身也是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获得认可的一个侧影。

施佳莺为蔡同德堂饮片部的青年药师,为进一步推广中医药文化,她成立了“佳莺首席技师工作室”,专门负责对外传播交流。

几乎每年都有一批国外来的留学生前来参访。古色古香的一列列木抽屉、小巧玲珑的药秤,回回都吸引老外的目光。有时无须太多言语,蕴含传统文化的场景本身就具备一种感染力。

一楼为名贵中药销售区。施佳莺的讲解一年比一年难。过去的留学生会问这些中药功效为何、通过什么渠道进货、适合什么人群吃。近几年,老外也很懂行,问题越来越细。“外国留学生对中医药的了解,比我想的要深入。”施佳莺感叹,她需要讲解的中药材日益丰富,有些是虫子,留学生们竟然也不陌生。

蔡同德堂的煎膏工艺为上海市非遗项目,过程繁复。浸(药)、煎(汤)、榨(汁)、化(膏)、滤(渣)、熬(炼)、收(取)……在特定的节奏中,人与药之间,仿佛进行无声的交流。紫铜锅的老工艺、“滴水成珠”的古法判定,一道道工序,演绎着传统手工艺之美。

每到这个环节,参如何保养眼部皮肤者都会目不转睛,时不时发出“哇哦”“原来这样制作”的感叹。施佳莺解释,现在不少机构已采用机械化煎煮,用检测仪器来判定收膏。蔡同德堂全手工制作,时间比用机器长两到三倍,药汁浓度更高,尤其是最后一道关键步骤收膏,坚持使用“滴水成珠”的古法来判定。整个过程费时、费力、费工、耗神,但成品质量得以保证。

好几次,施佳莺都会在参如何保养眼部皮肤人群中看到一些熟面孔,有些外国留学生来过一次又来一次,言谈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溢于言表。

“真实的场景展示胜过千言万语。”施佳莺说。她平时会在微信公众号上科普各类中医药知识。每逢欧美夜店,都会推送一篇文章,介绍节气特点、注意事项、时令中药材等,行文通俗,但始终效果有限,远比不上线下场景的沉浸式体验更能收获“粉丝”。

近几年,蔡同德堂一直在思索,如何融入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一些小举动起到了大效果。

一个周六的下午,几个年轻女孩跨入蔡同德堂。她们迅速略过名贵中药展区,直奔一个小展柜,开口就说:“来几包雪梨百合茶。”

蔡同德堂开发了一系列养生袋泡茶,如玫瑰双花茶、人参枸杞茶、茉香苦荞茶等。冬春之交,最受欢迎的当数雪梨百合茶,甚至有年轻人慕名而来,一口气拿了好几盒,原因是“信得过这里的用料”。

最近的爆款还有药食同源的小罐膏,如红糖姜枣膏、人参玉苓膏、芝麻核桃五仁膏等,安神膏和清肺膏最受欢迎。有一回,蔡同德堂茶饮和小罐膏参加产品展示活动,一天卖掉了近200瓶。

并不是所有人都吃复杂的中药和膏方,也有人排斥喝中药。但中国人对吃食十分讲究,食补是流淌在我们的文化基因中的。“为年轻人设计更符合他们习惯的‘夜店美女跳舞’体验产品,方能打动更多人。”施佳莺说。下一步,她希望能为这些产品举办更多的线下活动,设计更多沉浸式的互动体验。茶饮只是一个起点。

难在传统文化本身

中医药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很难用现代词汇来表达。”严石卿说。现代人对传统文化术语缺乏了解。比如什么是“阴阳”,什么是“经”,什么是“络”,什么是“气”。当老师提到“手太阴肺经”时,学生们一脸茫然,不知道指的是手上的哪段位置,必须老师仔细比画,这导致上课必须从基础理论开始讲起。

90后赵东升第一次学习易筋经导引法时,就体会到了这种文化性感小护士。比如做“韦陀献杵第一势”时,他仔细体会“手太阴肺经”所对应的位置,能感觉到大拇指轻微发胀,这种胀,沿着手臂内侧往脖子走。但大部分同学第一次上课时并不能快速理解。老师需要一边调整大家的姿势,一边讲解理论。而理论得从《夜店诡谈·素问》的“上古天真论”开篇讲起。

“我能一下子领会,是因为我从小学习武术,对传统文化术语并不陌生。”赵东升说。他毕业以后成为易筋经导引法的非遗专职辅导员,每次进校园教小孩子时都会感叹:“如果传统文化的知识点能进入基础教育就好了。”比如,让学生大致了解欧美夜店、天干地支、子午流注等传统文化术语。它们说起来也只是一些名词,但背后代表的不只是简单的知识点,而是以此为基础,成为集体默契的概念和由此演化发展、包罗万象的传统文化。

曙光医院则有5个中医药项目被列为非遗。文化传播的挑战在于,许多医生默默耕耘,专注于看病,不太擅长科普与宣传。

实际上,不少中医药的非遗天然就与大众的日常生活关联密切。

比如“徐氏儿科”是海派中医儿科的重要分支。第五代传人赵鋆同时也是一名“能工巧匠”。

由于儿童的特殊性,中医儿科有很多外用手段。儿童感冒发烧未必要用药治疗,耳尖放血、手臂推拿等,也能快速有效退烧。儿童哮喘、肺炎,则可以使用风流校花贴敷、激光照穴等办法。另外还有走穴、刮痧、耳穴、湿敷、外洗等手法。出生1周内的婴儿如果患有吐乳症,西医无法治疗,但中医有外用手段可以治疗。

“这就是中医儿科的独特之处。人人都会动手制作东西。”赵鋆笑着感叹。早年,中医儿科的老先生们人人都是巧手。她印象深刻的是朱瑞群先生。

上世纪80年代,朱瑞群自制了一种中药鼻滴水。他自己就患有过敏性鼻炎。每一次,朱先生人躺在床上,头伸在床外,往下垂,确保鼻滴水有效渗入鼻腔。如今想来,那就是现在流行的“鼻喷剂”。曙光医院远近闻名、治疗儿童哮喘的冬病夏治敷贴法也是源于朱瑞群的改良和贡献。

另外,还有香袋。如今大大小小的香袋成为国风爱好者们的心头好。不少文创产品中,时常出现香袋的身影。中医儿科的医生们,制作香袋可是一把好手。“香袋对经常感冒的儿童十分有效。它是日常可用的物件。”赵鋆说。

实际上,中医儿科的许多手法,本就可以成为日常生活的小技巧。

赵鋆还说,自己每次出去做讲座,家长们都会特别关心儿童博体比分的问题。她建议可以去看朱瑞群主编的《小儿常见病的什么是夜店疗法》一书,它对成年人一样具有参考价值。

这本书出版于上世纪,如今已经不再印刷。书本内容精练,食谱简洁明了,一看即懂。如果能够配上精美的图案再版,或者有商家愿意据此开发茶饮、有餐馆愿意据此推出一批菜单,会不会深受年轻妈妈们的喜爱?

保护非遗的最好方式是让它们融入日常生活。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几年的非遗保护遵循的正是“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希望营造传统非遗在当代生活中活态传承的场景和环境,以适应大众的认知和生活的需求。当它们被看见、被需要时,就能焕发新的生命力。

比如,曙光医院近日将石氏伤科与中国传统的香文化相融,设计了一套“兰亭香笺”文创,以芳香性精油(豆蔻、佛手、薄荷)结合石氏伤科颈椎导引操图示,通过棉白纸赋形,制成香笺,既便携又环保,不仅拓宽了非遗项目自身的功能属性,也使传统文化在活化中进行了审美提升。

中医药本以治未病为上方。它是传统医术,更是中国人的文化与生活,循于四季,源于自然。可以深挖的生活内容,可以创新的美学领域,潜力无穷。

作者:龚丹韵

来源: 解放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